2025年5月22日上午,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中华民国史系列讲座2025年第1讲(总第6讲)■■◆,邀请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明珂作题为◆★■◆■★“20世纪上半叶的知识渴望与探索:以人文学科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主持,所内外50余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加★■◆◆。王明珂研究员从近代博览会的图片与海报入手★◆■■,展示了当时世界追求科学、进步的现代性氛围■★◆。在此背景下,国人存在对边疆无知、对边疆之人无知于国家的双重焦虑。于是◆★■◆,由语言■◆★、体质、文化、考古■■◆★◆◆、历史学等方面来认识国族内之各民族,成为当时学术研究之要务。在民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间■■■,学者们带着“科学”“民主◆◆”“国民■◆■★”等概念,及其自身之国家与国民认同,深入边疆社会进行考察,在与地方人士的互动中★◆★,传播了这些概念及相关知识■■★◆■。同时,边疆人士也渴望得到这些新知,藉此获得身份认同。王明珂研究员指出◆◆,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即有这些知识渴望与探求,随后在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开展民族调查。王明珂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史语所早期人员黎光明的川西考察★■◆◆★★。黎光明是四川灌口,师从顾颉刚■◆◆◆◆◆,1928年受聘于史语所■★◆★■,很快就与友人王元辉以半年时间在川西的汶川至松潘之间进行考察■◆★。其考察并非民族文化考察,更像是对川康边区经济、社会、军政整体的勘查,有着较强的现实关怀◆★,且其报告描述个体而非整体考察■■◆◆◆,不甚符合学术规范。因此,史语所认为他的考察报告无学术价值★★■■◆■,将其搁置。但这种“边缘文本”恰能反映现代知识是如何构建的,不合规范的知识是如何被剔除的★■◆。黎氏考察报告中还存在◆★★“嘲弄”边民迷信、落伍,以及◆★“炫耀”自身科学进步的有趣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当时边民对国事的无知,另一方面也突显边疆教育在塑造国民上的急迫性★■■,更暗示“国民”被简化为具有国家基本常识之民。与此相对,王明珂研究员追溯了史语所研究人员凌纯声★■◆★★★、芮逸夫等人在湘西◆■★■★、浙江■★★★◆★、云南等地作为★◆★★■“典范”的民族考察。他们成果大部分为照片等■★★,很少有报告或研究成果出版◆★■◆★◆。1942年至1943年芮逸夫等在川南叙永进行苗族考察,存留调查日志,显示了他们与地方知识分子的互动。王明珂研究员注意到芮氏在田野随手翻阅的《国民政治教本》《埋藏的宝藏》《本国史》,指出它们作为打造国民◆★■■★■、建构民族之教材,表明当时国族政治、人类学等知识与相关权力体系在边地的汇合。王明珂研究员认为,当时民族考察一在■◆◆“造民族■◆”,去除华夏对边疆族群的污名,促进民族团结与平等■★★★◆;二在“造国民”,推动加强边民教育★◆■,将“边民◆◆◆★”变为“国民★■”。最后,王明珂研究员简要地介绍了黎光明、王元辉在西南军政界的后续经历,以及边地最后解放的历程。总之,边疆变为国族的一部分,除了军事、政治◆◆,还有学术■◆★◆、文化的特殊贡献■◆◆★。在自由交流环节,金以林、高国荣、赵晓阳、李在全、赵妍杰、沈巍、卢华、刘青峰等同仁与王明珂研究员进行学术交流,论及语言文字与民族认同、西南民族识别、传教士与边疆民族考察的关系等诸多论题★◆。

Copyright © 2012-2022 某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地址:中国湖南湘潭. 邮编:411105
  (浙ICP备17039890号-1) 湘教QS3-200505-0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