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谈创新型大学:对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价值也越大

  第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创新链中,高校的传统任务是在“从0到1”阶段发挥基础研究功能。大学的理想体现在,我们勇于承担原始创新的高风险,这一点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重新定义创新,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组织模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面对科学技术裂变式发展、创新曲线指数级攀升★■◆◆,研究型大学已经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线”创新全过程◆★◆★■。我们的使命,不能仅限于成果发表或为企业机构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而是要在战略领域帮助国家地方和产业行业根本性地解决一片或一类问题,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和创新驱动能力◆■◆。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上表示★★,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也是复旦与生俱来的基因。

  ★■★◆◆★“复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金力谈道,习反复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也是复旦与生俱来的基因。复旦是中国人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这一爱国创举寄托着自立自强、复兴中华的宏大理想;创校先贤以“复旦■◆”二字为学校命名,蕴含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步气象■■;复旦地处上海这座创新之城、奋斗之城★◆,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赋予持续创新的信心和底气■★◆★■★。两个甲子星移斗转、人间沧桑◆◆■◆★,复旦创新的步履始终不曾停歇、始终坚定向前。

  金力表示■■◆,■■“甲子★★”寓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轮回★■★,常常被视为创新和升华的象征。回望第一个甲子,饱经沧桑的中国经历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旦复旦兮、如日东升,复旦从一所民间集资的江南学府,逐渐成长为我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回顾第二个甲子,充满活力的中国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旦复旦夕■★、蒸蒸日上■◆■,复旦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展望第三个甲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如期建成并向着更高水平前进■★★,这是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伟大征程■◆◆★■。旦复旦兮、日新月异◆◆■■★■,复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家队◆◆★■■★,理应在这一伟大征途中作出更重大的贡献。

  4■■.同时,复旦将致力于做好两件事: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融通中外,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5月27日,在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讲话《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寄语全体复旦人◆★■★。

  强国建设■■■◆★,复旦何为■◆?金力表示,这个问题已经回荡在复旦星空百廿之久■■★◆◆,亟需交出新的时代答卷。复旦第三个甲子的头十年★★◆◆■,从120周年迈向130周年★◆■★■★,恰好与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表高度契合,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

  第三,不断突破边界、重塑自我。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是创新最大的阻碍和挑战■■■★。对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价值也越大■★。创新型大学应该没有“围墙◆★★★◆”■◆■,更像一块磁铁◆◆◆★■★,把创新资源和要素聚集到一起,打破政府★◆◆■■、高校★■、社会的有形边界,组成并蓄共生的创新共同体★★◆■★。更需要打破的是高校内部的无形边界■◆■★◆◆,包括传统的知识边界、学科边界、院系边界、机构边界以及人的观念边界。唯一的途径就是改革■■■,而且是非膨胀式的存量改革。当前,复旦正在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希望用5到10年时间,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跨界、破界,系统重塑办学模式和办学形态。

  2.金力认为★◆★◆,创新型大学应为人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不断突破边界、重塑自我,以及站在开放引领最前沿。

  第四,站在开放引领最前沿■■。创新要以自主为根基★■◆、坚持“学术独立”,但一定是开放交流的结果。复旦是中国的复旦,也是世界的复旦。关起门来搞创新,搞不出真正的创新★■■◆◆■。创新型大学既要支撑当下,更要引领未来。这种引领,不仅是科技引领◆■★,还有思想引领。复旦将始终致力于做好两件事:一是扎根本土■★■■◆,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二是融通中外◆◆■★★★,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进而实现对真理的接力和超越,丰富“人类知识的总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定义坐标、开辟新域★★■,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步◆◆。

  第一,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我们清晰看到◆◆★◆★★,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滞后的课堂传授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创新型大学就要打破这种“被定义的人生”“被设计的未来”■◆,培养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打通学段★■■◆★■、学科、专业的立交桥,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习得和养成终身学习、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回归“人的主体性★★★◆”——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这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3■■■.为此◆★◆,复旦正在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用5到10年时间,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跨界■◆■、破界■■◆◆◆,系统重塑办学模式和办学形态◆■。

  当前,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界主要大国都把创新作为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大学在全球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格局中的角色更加关键★★◆◆、作用也更加重要。复旦对建校12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紧紧抓住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关键一跃★◆■■■,迈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民族复兴挺膺担当。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守正之上的创新,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老根常新■◆◆◆★★、新芽常青;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始终坚持长期主义◆■◆■;也是有组织的创新,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必定举全校之力、全力以赴。

  “120年前◆■■★■■,复旦成立时,只有8间讲堂,160多名学生、数十名教师。120年后■◆★★◆■,我们可以告慰前辈先贤:复旦已经有四个校区屹立沪滨◆■■★、5★★■◆■■.5万多名学生、1万多名教职工★■★■★,综合实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正站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最前列■■■★★,自信昂扬地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金力说■★★。

Copyright © 2012-2022 某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地址:中国湖南湘潭. 邮编:411105
  (浙ICP备17039890号-1) 湘教QS3-200505-000059